找到相关内容424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

    用;就无天地万物亦无我的灵明言,则物为体,心为用。正是在后一意义上,王阳明认为:“心无体,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。”(同上,第 108页)   王阳明以意向活动联络心与物,从存在的超越考察转向了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111091962.html
  • 关于姓名文化的宗教审视

    他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摆脱仕途烦恼、逃避现实困境、寄情自然风物、寻求精神超越的观念,却又实实在在与信仰层面的宗教,发生感应、共鸣和沟通。 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,文化有其地域差别,宗教对人名的影响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092099.html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一讲

    的材料是木头,木头取自于树木,树木生长在某一处山上,白天的时候吸收阳光,晚上吸收宇宙的星光,同样还是有感应的,其根呢,在地下吸收各种各样的元素,某天一位木匠携着锯子或斧头将其砍了。这位木匠又是从哪里来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8.html
  • 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

    法苑珠林》卷六三《祈雨篇·感应缘》,第4册第1882—1883页,周叔迦,苏晋仁校注,中华书局,1983年。   《南史》卷一《宋本纪上第一》,第2页。   《梁书》卷五一《处士传》,第742页。 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092197.html
  • 弘一大师文学集学习笔记

    无忧恼处,我当往生。如何得生,根据观经上说:一者深心,二者至诚心,三者回向发愿心。具此三心者,必生彼国。   偈曰:   念念真诚念念通 默默感应默默中   直至山穷水尽处 逍遥法界任...

    化来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54092324.html
  •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个大师

    已经摆脱无人感应说的束缚,尤其是“得意忘言”的主张,对于解放思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,何晏对于无的解释,接近王弼。向秀、郭象则在王、何的基础上,竭力调和名教(儒家的政治和伦理思想)与自然(道家的世界观或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60893221.html
  • 佛学大师: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佛学思想

    本质内涵是感应。"   一语道出了天机。殷仲堪深深佩服,当面赞叹说:"远公识见高明,深不可测。"二人谈机十分契合。   慧远与晋朝权臣、野心家桓玄的过从也很密切。就在桓主任江州刺史时,想扩大势力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61693244.html
  • 峭壁上的文化瑰宝

    上,于以见龙君感应之妙,于以见郡侯祈祀之诚也,祠成,谨记于石,后有作者尚监于兹。   至明宣德十年(1435年)秋八月,浚县儒学教谕白琮记、儒生杨显学等所立的“浚县重建龙祠之记碑”,再次记载了到龙洞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0693314.html
  • 论说一切有部“实有”思想对慧远之影响

    统一体,相互依存。但形、神既可相合,亦可以分离,因为神能“感物而动,假数而行”,并且,“感动而非物,故物化而不灭;假数而非数,故数尽而不穷”。这里的“感物”,是指神与物相互感应。慧远认为,当物消失时,神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093349.html
  • 论慧远的净土信仰及其地域性影响

    哀毁成疾,殆将灭性,号踊之外,归心净土,庶祈感应。”(66)刘宋时庐江郡属南豫州,辖境也在安徽淮南,邻近庐山所在的江州(见《宋书》卷三六《州郡志二》)。义熙十二年慧远示寂后,弟子道晒接掌寺主之位,率昙恒、...

    刘长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193351.html